2014年5月31日星期六

马六甲迦南地咖啡馆


【建筑搜秘】迦南地咖啡馆 老屋变装不失韵味

古城马六甲犹如艺术城,匯集许多画家和设计师,他们忠于老屋,不胡乱改造,只用艺术的嗅觉赋予老屋新生命。著名的迦南地咖啡艺术馆便是个例子,现任租户兼老板黄锦周,与股东同心协力,在不破坏建筑结构的前提下,修復残旧部分,加入威尼斯及其他国家咖啡馆的设计概念,还有创意彩绘和绿色植物,让2间超过200年的老屋变年轻的同时,却能保留其內涵。

从鸡场街近街尾拐右到巴剎拉马老街,门牌13號的前端售卖黄锦周设计的首饰,门牌11號则是咖啡馆。

踩上荷兰砖砌成的阶梯,走入咖啡馆前,早期拉式的铁门,已从原本的蓝色,漆成深褐色,並绘上具代表性的標誌。

穿过收银台旁的走道,经过重新刷上木器漆的梯子和供客人享用咖啡的藤製座椅,往后方走,厨房里保留了一口看来不起眼的古井,但这口在早期曾帮助不少街坊度过缺水日子的井,不仅多年来拉近邻里的关係,也造就出一个人情味特浓的老街区。

门牌13號的后方铺满小石头,用木板钉成的小桥巧妙地把粪池遮盖著,一旁也种了一些咖啡树,坐在木製桌椅上品尝咖啡,再望向后方的大木门,室內的復古味甚浓。

老屋在哪年建成?无法確定,但它们肯定是荷兰殖民时期(1641年-1824年)建造的。这可从建筑屋所使用的砖块和大木门找到蛛丝马跡。黄锦周说,2间总长度约200尺宽24尺的建筑使用荷兰砖建成,那扇木门的圆形铰链也属荷兰式。

屋子多属窄长型

他曾为了方便顾客及卫生著想,用3年的时间向青云亭管理人申请,要求將蹲式的马桶改为坐式。装修工友轻敲出一块块荷兰砖,他就用在店前的小阶梯,剩下的则保留作为其他用途。

据他所知,荷兰商人为了让船能在海上平衡,减少在水上航行时的阻力,便把荷兰砖载到马六甲贸易港,卸下砖块,再把货物载回国。当地的华人就利用这些砖,建起了房子。

每户人家所缴的税依据宽度而定,因此整条街的屋子多属窄长型,大小不一。或许在一些人看来,咖啡馆的装潢也只不过如此。但是租户的不过度包装,以尊重建筑为前提,保留前租户留下的木板、屋瓦、古井、脱漆的墙,甚至是女租户最爱的木製梳妆台的举动,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的「文化遗產是过去人类所创造,由现代人类继承並传之后世,具有独特和普世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遗存」。

蔡士章买下禁典卖

门牌11號的老屋,是曾在青云亭担任领导人之一的甲必丹蔡士章(又名蔡篤平)所买下。根据佇立在宝山亭的「蔡士章奉献市历碑(1801年)」所记载,他买下把虱街(现为巴剎拉马街)一间店屋再出租,把收来的租金捐给宝山亭,作为主持法师的香资,拜祭亭里的先人和无主孤魂,还有维修的经费。碑上也註明不论是其亲属或外人,都不得將该间店屋典卖。

其后裔蔡丽珠也向黄锦周证实,黄锦周2005年租下该店屋前,空置了3年。蔡士章早前把它用来保存文件,后来住过2户人家,一户裁缝师和售卖经济米粉的小贩。

至于门牌13號的老屋,曾在1942年1月15日,即日军侵占马六甲时期被轰炸,多处受损。一名承包商便与青云亭达成协议,修復后住了数十年,该亭不曾向该户人家征收过高的租金。

黄锦周说,这些故事是前租户「回家」寻找记忆时所获取的珍贵歷史。如今大家因这2间屋子,不时互相联繫,敘说当年,而他也被青云亭的管理人接纳,保持友好关係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